您的位置: 星辰在线>> 动听>> 总编辑学习

总编辑学习(046)丨“国书”,是本什么样的书?

总编辑学习 | 2019-05-29 20:51:38
星辰在线 | 编辑:张云荻
00:00
00:00
动听长沙融媒体工作室出品(主播:旭哥)

  新闻报道说,习近平主席5月28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瑞士、哥伦比亚等七个国家的新任驻华大使递交国书,场面非常友好、隆重。

  “国书”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它长啥样?我相信应该没多少人见过,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聊聊“国书”。

  首先,要纠正的一点是,“国书”中的“书”是书信,而不是书本的意思,所以它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一本装帧精美的书籍哦。

  在现代外交礼仪中,当两个国家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后,要任命或召回本国的外交代表时,就要用书面形式通知驻在国元首,这种文件就叫“国书”。这就是说,现代递交国书,是在正式建交国之间进行的,这跟古代包括近代都有不同,不能随便。

  那“国书”上都写了些啥呢?每个国家的国情、传统、文化不一样,里面的措辞也有所差异。有的非常端庄,有的比较文艺,有的辞令简练,有的则颂词满篇。

  一般来说,国书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标题,但很多国家也不喜欢写标题。

  第二部分是称谓,就是这封信是写给谁的,一般会写上接受国书的元首尊称以及国家名称。我们国家发出去的国书一般很正式,会写“某某总统先生”“某某国王阁下”等等,而有些君主立宪制国家之间的国书则会写得亲热些。

  第三部分是具体内容。正文的结尾一般写上表示祝愿或感谢的话语。

  第四部分就是署名了,有的国家署元首名字,有的国家则署国家机关的名称,比如“某某共和国国民议会主席团”等等,也没有一定之规。

  递交国书是一项隆重的外交活动。按照国际间的惯例,国书只能由驻在国的元首亲自接受。递交国书有很多规矩讲究的,比如,双方都应当着礼服,不过有些国家喜欢穿他们的民族服装。

  国书的递交和接受,是外交代表正式就职的标志。在呈递国书之前,外交代表不能进行任何外交步骤,包括讲演、会谈及谈判,就算是礼节性拜会驻在国的高级官员及外交团成员,也是不可以的。而一旦递交了国书,这个外交代表的身份和他享有的权利、义务才能确定下来。递交国书时间的先后,还关系着这个大使在外交使团的礼宾排序,以后大家伙一起赴宴、观礼、合影什么的坐什么位置,都是以这个次序为准的。

  新中国接受第一份国书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首任驻华大使罗申于1949年10月13日,也就是新中国成立13天后递交的国书,这封国书的首页上方正中,凸印着苏联国徽,俄文印刷的国书内容长达两页。1949年10月17日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一篇题为《记罗申大使呈递国书》的文章中这样写道:“金碧辉煌的会场上的各种灯光,照映着洋溢无限喜悦的毛主席的面孔,我看到了中国人民胜利的欢笑。”

  而新中国送出去的第一号国书是首任驻苏联大使王稼祥大使的国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签署,外交部部长周恩来副署。还告诉你一点哦,这封第一号国书是用毛笔写的,中国文化确实自信满满。

  截止到今年3月份,全世界一共有178个国家与我们建立了外交关系,可以说是“朋友遍天下”。各国对递交国书接受国书都非常重视,礼仪也丰富多彩,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面貌、传统文化、社会风尚。

  总之,我的体会是,一份国书,那是江山一样的分量。(本文及音频由动听长沙融媒体工作室出品)

其他音频